绵阳飞行职业学院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

来源:绵阳飞行职业学院

时间:2023.09.03

绵阳飞行职业学院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学徒制专业人才

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备培养高素质现场工程师综合能力,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结合泛美教育集团和学院发展战略,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职业教育法(2022)》、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训计划的通知》等有关职业教育方针政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基本培养模式,推进“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模式和“三教”改革,积极探索工科类示范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促进产教协同育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建设目标

计划用3年时间,以直升机驾驶技术、空中乘务、无人机应用技术、消防救援技术4个专业为示范引领,以探索培养高素质的现场工程师为目标,建立融“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为一体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 基本实现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形成学徒制人才培养运行管理模式,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2. 与企业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建设,推进三教改革,形成“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模式。
  3. 在公共基础部推进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在二级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双导师团队建设,基本形成5个以上创新型优秀教师团队。
  4. 将企业工作标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企业共同制定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三、中国特色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一)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整合多方资源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要基于各专业对应岗位工作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体现出新型校企关系治理形态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学院层面要整合本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产业园区等优质资源,协同建立议事决策机构,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能,推动各资源要素深度融入专业内涵建设和培养培训体系,优化协同育人链条。

二是与企业达成培训协议。各二级学院要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清单,与企业达成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和学徒培养合作协议(合同)。明确合作模式、学习形式,合作各方的责任、义务权利等。特别是在育人职责上,根据培养目标明确学校,明确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环境条件、导师组成和企业学习期间管理职责;在育人形式上,双方商议教学组织形式,确定工学交替时间、地点、导师任务分工及环境条件需求;在学生身份上,确定学生的企业职工或见习职工身份及相关待遇,明确淘汰和动态增补机制,企业对学生考核成绩的认定和使用,以及学徒培养要求要点等。

三是健全制度保障机制。校企双方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经费投入、机构设置、教学运行、双导师管理、教材开发、质量监测、设备设施使用、文化环境营造、学生学徒管理等方面共同建立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

(二)升级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顶层设

各专业要基于专业对应行业发展新趋势和学院自身办学定位,从行业、企业、职业等方面精准分析岗位需求,始终围绕现场工程师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本领的养成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一是集中开展对专业对应岗位、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与技能证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一方面,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市场调研,瞄准对应职业岗位群,以岗位工作要求为逻辑主线进行工作分析,形成专业市场调研报告;另一方面,全面梳理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赛项,结合我院实训设备条件及规划,精心选择本专业对应的赛项和内容,梳理整理出竞赛项目技术内容、操作要求和评价标准;再一方面,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行业认可的含金量高的认证证书,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本专业应获得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门类、考评内容和标准。

二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根据以上“岗、赛、证”

内容分析,结合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思政要求,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深入研究,以现场工程师能力培养为标准,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分析定位。

三是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保障条件。各专业在进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定,与企业技术人员按照课程开发理论,围绕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和“岗课赛证思”体系架构来设置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根据产教融合情况,确定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合理确定师资、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资源库等人才培养保障条件;一方面要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确定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质量保障和毕业标准等;一方面,要做好教学总进程表设计,并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实践教学,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能力递进规律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同时要基于实践教学要求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手册与教学评价标准。

各二级学院要立足培养现场工程师,有机协调和梳理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四个要素及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按照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内涵、专业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而培养“德技兼修”、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重构课程体系新生态,提升“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的深度与效度

课程体系设计应“源于岗、立足岗、服务岗”,瞄准最新的职业标准和行业先进生产技术,以“证”所在的工作体系打破“课”所在的学科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依据岗位工作流程和职业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实现“课”与“岗”的内容耦合和正相关。同时,要结合1+X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萃取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推进课证融通。把“岗”融入“课”、把“赛”融入“教”、把“证”融入“考”,把“思政”融入“学”,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导,实现中国特色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人才质量。

  1. 各专业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岗位工作标准、技能大赛项目标准、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标准和思政元素的融入,重新修订和制定各专业课程标准。各二级学院可集中力量以一门专业课程为试点,确定课程标准制定的框架结构和要求,然后再进行推广,要求在23-24学年完成15个专业的课程标准的制订;24秋季学期完成23年新设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
  2. 各专业群应充分研究世赛、国赛和省赛赛项标准和内容,将大赛新理念、新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将大赛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证书标准和大赛标准,课程评价要注重对职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3. 推进职业资格标准、1+X证书中技能等级考评标准与课程标准的融入和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融合,各专业要充分分析在原有课程体系的融合情况,进而分析与岗位工作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的共有部分,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并要考虑其在学期教学过程中的总体安排。对于无法融合的项目内容可以考虑在课程模块中作为特色项目单列。

 

(四)落实“三教”改革,创新“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模式

1.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各专业要根据职业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结合学院印发的教学改革文件,充分考虑“岗课赛证思”内容特征,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引领,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根本任务。要求各二级学院及教研室组做好教学改革方案,集中力量做好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做到有方案、有案例、有成果,在23-24学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 积极推进教材改革,探索开展“岗课赛证思”为一体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为特征的活页式教材编制,构建“1+N”专业教材体系。其中“1”为1本核心教材,“N”为与之配套的实训手册,手册以活页式、案例式的形式编写。各专业在开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要整体考虑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行动导向教学要求的教材改革要求,每个专业要制定专业教材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合格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契机,推进教材建设工作。

3. 建立校企互聘机制,打造结构化双导师团队。教学师资团队的结构质量是培养现场工程师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为了满足培养现场工程师的综合能力,必须与合作企业一起建立校企双导师团队。一是建立结构化导师团队。尽量从企业选派具有教学指导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大国工匠等优秀人才,独立承担或者与学校导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岗位实践教学,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学校选派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作为教学导师参加人才培养。二是完善教师培养提升机制。建立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研究学习的平台和机制,提升教育教学和项目指导能力。建立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参与企业实践。三是建立团队管理制度。制定校企双导师教学规范、导师双向互派制度,明确企业导师承担教学任务、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工作职责和任务等。

(五)将企业标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

各专业要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标准,与企业共同研制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将企业岗位任务和标准转化为教学评价标准,渗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联合设计和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探索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六)加快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企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 各二级学院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任务,以融“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为一体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目标,根据国家专业实训室建设标准和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协同实训中心做好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做好实训室建设工作。

2. 就业处要根据学院设置专业,加强与专业对应企业的对应联系,做好前段校企合作单位的沟通,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各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做好在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师与技术人员互聘、教师实践等方面的合作,并协同企业建立具有现代学徒特征的、校企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 实训中心要加快专业实训室规划和建设工作,突出专业实训室建设规范、要求和标准及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将实训室建设成为集教学、实训、自我训练、技术产品开发、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训练与比赛、职业技能启蒙与研学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满足各专业理实一体化及集中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中国特色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实施保障措施

一)成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党委书记、院长

副组长:分管副院长

成员:教务处、网教处、实训中心、二级学院负责人

工作职责: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组织、安排和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

(二)各二级学院成立中国特色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小组。

由二级学院院长任组长,专业负责人任副组长,双师型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和骨干教师为成员,认真开展体系建设工作,将其纳入月工作计划。

建立健全管理运行制度

教务处、就业处、网教处、实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质量办等相关部门要围绕中国特色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制定配套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标准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专业课程建设能力和科研能力。学院教务处和评估办公室要加强工作计划管理和考核工作,其考核结果作为部门、二级学院及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考核项目之一。

(四)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各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要认真组织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的内涵,就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措施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真正使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我院全面推广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附件1: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内涵

附件2: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政策演变、特征和实施路径

附件3: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的机理和内涵

绵阳飞行职业学院

2023年9月3日





附件1: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内涵

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强调要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战略举措。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是指工作在工程类岗位的合格员工,能做好现场工程工作、胜任现场管理与技术双重岗位职责、能现场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工程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般称之为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出现”于生产和建设一线,“现身”于管理和服务现场,“战斗”于一线职业场景,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能第一时间解决现场问题。其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匠精神

现场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具备较高的、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岗位精神,即工匠精神。尽管不同工种的职业道德和岗位精神有所差异,但就当前来说,“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是现场工程师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要求。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是职业教育学生成长的正确选择。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只有敬业奉献,才能正确认识职业、敬重职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1. 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

职业教育培养与现代工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专门人才。具体来说,为满足行业企业工程类岗位需求,职业教育应加强“技艺精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的现场工程师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精于操作工程设施设备,精于管理和维修工程设施设备;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懂得工程设计、研制和实施等工艺流程,懂得工程工艺方案运行;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会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做好计划、组织、实施、总结等环节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协作能力,善于团结协作、交流沟通、合作共事,保障工程活动顺利推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创造性地开展技术应用与管理工作,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1. 能第一时间解决现场问题

现场工程师是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人才类型,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类型,“擅长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作出准确判断、采取恰当行动并能圆满解决问题”。衡量现场工程师素质和能力的核心标准是其具有突出的技术能力,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现场条件比较复杂,问题较多,情况千变万化,对于遇到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后期解决就十分困难,这就要求现场工程师在遇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应变能力,能够机智、高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附件2: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政策演变、特征和实施路径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高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系列文件政策来定位、谋划和布局职业教育,指引着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之一,是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随着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新修订,标志着国家以正式立法形式对中国特色学徒制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布局。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在现代学徒制多年试点工作探索的基础上,对传统学徒制的优秀基因进行传承和发展,是对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吸收、改进和创新,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提速换挡期,立足中国国情,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而探索的学徒制发展模式。中国特色学徒制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有效解决了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教育、培养、留用等问题,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迈向全球中高端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1.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政策演变
  1. 中国特色学徒制理念萌芽和政策试点阶段(2014-2019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开启了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新起点和新征程。

2015-2018年,国家教育部先后陆续遴选了包括学校和企业共562家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单位,试点单位经过三轮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现代学徒制向中国特色学徒制理念转变奠定了丰富的基础。为了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提出“总结现代学徒制试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中国特色学徒制理念首次被提出。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施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标志中国特色学徒制进入政策试点探索阶段。

  1.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政策细化阶段(2020-年)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其中在“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中提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2020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是中国首次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目标中提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探索目标,说明中国已经把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放在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年开始,国家层面关于中国特色学徒制政策开始不断细化,为全国各地学徒制改革实践提供具体的政策支撑。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并针对校企合作政策环境提出“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加快发展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保险专门确定费率”等细则。同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转岗员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力争使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员工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企业技能岗位转岗员工都有机会接受转岗转业就业储备性技能培训,达到‘转岗即能顶岗’”。

  1.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法治完善和攻坚阶段(2022年—至今)

2022年,国家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用法律形式来确定和完善现代学徒制,提出“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鼓励和支持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企业特别是产教融合型企业与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学徒培训,或者与职业学校联合招收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徒培养。有关企业可以按照规定享受补贴。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招收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徒培养的,应当签订学徒培养协议”。这一次修订,推动了中国特色学徒制里程碑式的改革和发展,表明国家层面对中国特色学徒制战略性的规划和布局。通过细则可以看出,国家对企业在中国特色学徒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视,并且对目前现代学徒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也有了一些关注,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接下来国家必定还会出台中国特色学徒制相关的专项法律法规,以保障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理论遵循,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进一步的法律支撑。

  1.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特征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学徒制实现了对现代学徒制和以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创新实践,是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它是由传统的学徒制向现代学徒制发展演进,面对新经济形势、新发展业态和新产业布局,融合时代性和民族性,不断发展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因此,中国特色学徒制具有现代学徒制的一般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鲜明个性特征。

  1. 具有现代学徒制的一般特征

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在学徒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探索,是校企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重要手段。坚持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在现代学徒制下,按照年度招生计划和合作企业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招生与招聘计划,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招生方式;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选择教材、组建教师混编团队、组织进行教学等;校企需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对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职责、权限、义务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学徒制顺利进行。

2.学生双重身份核心特征

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具备学校“教育对象”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在学校,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其他学生一样,需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定,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等完成学业任务;在企业,学生需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学徒和员工的身份进入真实的职业场所,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企业分配的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徒可以深刻体验到职业氛围,真切感受到企业文化。

.工学交替特征

工学交替是指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工学交替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下,学校的专业教学与企业的专业生产要结合起来,学生的工作与学习要反复交替,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下,通过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方式获得本领。工学交替方式既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理论知识,又能保证企业的生产工作可以正常运行;同时,将学生入职后的工作提前到学生阶段,有利于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系统思考和规划,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4.在岗成才特征

在岗成才是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和价值遵循。需要紧密对接岗位提出的需求,不断融入岗位规范,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培养自己岗位核心能力,并迅速适应企业的需要,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为实现在岗成才的目标,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将“创新基因”深植于心,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1. 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明个性特征

1.融合性特征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和企业学徒制的基础上发展,并不断改革创新,融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它继承并弘扬了中国传统学徒制的优秀文化基因,如德艺兼求、切磋琢磨的工匠精神,尊师重道、心传身授的师徒文化,技术与自然充分和谐、技术与匠人充分和谐的技术文化等珍贵的传统学徒制文化;另一方面,它学习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学徒制试点实践经验,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的新需求,更加强调校企双主体一体化育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传承,更加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2.民族性特征

中国特色学徒制近代探索立足中国传统“时变是守”的自我革新理念,既融汇了中西方学徒制现代性基因,更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的家国情怀,为中国特色学徒制现代探索提供了鲜活生动案例和文化传承资源。中国特色学徒制强化厚德精术、德技并修等人文内涵培养,我们要利用这些传统资源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凝聚力、文化影响力。

3.时代性特征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同样,中国特色学徒制也要持续提升自身的适应性。随着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要与时俱进,通过“政行企校”多方合作,积极构建命运共同体,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变化,不断进行专业调整,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技术技能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路径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当前职业教育配套制度体系尚未细化和完善的阶段,以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为试点,结合新版《职业教育法》要求,以企业需求为逻辑起点,归纳出“八步法”实施流程。

一是遴选企业,鼓励产教融合型企业主动参与,确定学徒岗位数量和企业实际需求;二是以需求为目标遴选合适的职业院校,特别是具备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学校;三是组建共同体联合进行试点项目的申报;四是校企共同体启动并实施试点项目,联合招生招工;五是校企与学生共同签订三方协议,开展学徒人才培养;六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深化“三教”改革,建设双师队伍;七是开展多元参与的学徒职业素养和行动能力评价;八是校企联合培养出企业认同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最终形成八步闭环流程,并在不断地实践和循环中加以完善。学徒是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的直接受益者,不仅体验了工学培养新教育模式,还为就业创业和多样化发展打好了充足的技能储备。而企业则是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最终受益者,获得优质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









附件3: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

协同育人的机理和内涵

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重点内容和实施策略进行了明确的要求;2021年4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副总理孙春兰提出,“要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国家层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不仅对当前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而且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偏重育人;“岗课赛证”融通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偏重育才。按照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如何推动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的机理

(一)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是推动职业教育“五育并举”的有效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2019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德、智、体、美、劳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准则,“五育并举”不仅是对新时代教育的整体性的倡导,也是对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推动“五育”融合,构建促进高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课程思政以实现立德树人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借助专业课程,以间接性的方式实施德育、美育,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岗课赛证融通是将企业岗位、技能竞赛、1+X(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技能与知识引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岗、课、赛、证四维融合育人模式,是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智育、劳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两者协同实施不仅可以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的思政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而且可以高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五育并举”深度实施。

(二)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是增强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的有效手段

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不仅要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岗课赛证融通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以适应社会产业技术岗位需求为目的,注重强化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过程贯穿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有机融合不仅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且有效地迎合了当前社会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顺应了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课程思政建设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等素养,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进一步落实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实现了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培养目的,也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有力举措。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两者协同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而且也是迎合时代之问,解答了“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能更好地推动技能型社会的快速建设,扩大就业创业。

(三)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

岗课赛证融通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通过将岗位技能知识、1+X(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技能竞赛相关技能规范等内容引入专业课程,推动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实现引岗入课、岗课对接、以赛促教、以证验学的四维协同的育人模式,不仅将学生技能培养与产业岗位需求有效对接,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技能水平和技能素养的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是对学生内在本质上的一种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实施,无形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实现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多元统一。可见,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只有将岗课赛证融通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实施,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内涵

(一)“岗课赛证思”概念内涵

“岗”:指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及核心素养,是“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的逻辑起点,贯穿整个逻辑主线;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是全面检验学生是否胜任的最终载体,可以检验学生行业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职业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综合素养。

“课”: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内容,是推进“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的核心工作、基本抓手。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及教学评价体系。

赛”:指各类技能大赛项目内容、评价标准,是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试金石,是“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的高端培养和评价环节,高于职业认证要求。不仅考核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更能考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包括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综合评价。

“证”:指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等,内容包括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评标准,是一种行业从业资格认证。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对接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标准检验环节,是对学习者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后关于某种专项职业技能或能力水平的证明,是对接行业企业进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认可凭证。

  (二)“岗课赛证思”综合融合育人的内容

“岗课赛证思”综合育人其起点是岗位(群)核心技能,核心是课程质量,标杆是大赛激励,评价是行业企业证书。是围绕“人才供需”构建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探索岗课融合、赛课融合、证课融合和思政融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全方位、全过程、多要素相互融合,以建设双导师教师团队为抓手,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 岗课融合把“岗”融入“课”,即把专业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内容和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和实际教学中,把理想信念、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思政,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工作岗位要求深度融合。主要路径和方法: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岗位进行调研,熟悉研究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标准,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将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及职业理想素养融合到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中。

2.赛课融合。把“赛”融入“课”,即把富有趣味的技能比赛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把技能竞赛流程融入到实习实训,将技能竞赛获奖选手作为学习标兵,弘扬立德崇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主要路径和方法:通过组织参加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认真分析和研究各层次专业对应相关竞赛项目、内容和评价标准,对应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选择的将竞赛项目融入课程体系、将竞赛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库、将竞赛评价标准融入学习型任务考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以更高的标准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其应有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

3. 证课融合。把“证”融入“课”,即把职业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教学、把职业证书考核项目融入实训、把职业证书考核标准融入学生学习评价。主要路径和方法:各专业要认真分析其对应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含1+X证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和评价标准,按项目模块将其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4. 思政融学。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思政融学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教学过程和评价系统之中。主要路径和方法:根据《教育部课程思政实施纲要》和《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准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工匠精神、专业精神、职业品质等,按照模块化教学模块、单元的综合能力要求,有序融入其中,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优秀职业品质。

2020-2023 © 绵阳飞行职业学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20005号-1

技术支持:四川百信智创